学科竞赛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学部新闻 > 学科竞赛 >

学科竞赛

创芯大赛的舞台上 这颗红星闪耀而出!

日期:2022-05-16 19:56 点击量:

一个团队要登上全国性高校电子设计大赛的最终领奖台,

需要的是什么?

运气?拼搏?还是专注?

在“华为杯”第四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上,来自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刘帘曦教授指导的“红星闪闪小分队”以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从全国499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实力斩获大赛最高奖——创“芯”之星。

为了破解他们的夺冠密码,也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项在业内越来越热的顶尖设计竞赛。集微网专门采访了这个小分队的指导老师刘帘曦教授和三位成员:田宇渊、黄文斌和孙刘昭宇,听他们讲述了这次精彩的参赛之旅。

大赛中的一颗闪闪红星

“对本次大赛最大的感受就是非常不容易。”刘帘曦教授感慨道。原本他带领四个团队报名,因为种种原因,只有红星闪闪小分队最终得以参赛。而在初赛时,团队中的三位同学们就遇到了诸多挑战,决赛日又正逢西安疫情肆虐之时,学校封闭管理,同学们更是在一间小会议室中闭门一整天,克服了种种困难才捧得桂冠。

“做上机题的时候,整整6个小时没有上过厕所。”队员黄文斌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队长的笔记本电脑还出了问题,让大家一度担心会影响到最终的成绩。”

好在同学们的不懈努力和组委会的帮助最终让这些困难一一都被克服。“当听到宣布我们是第一名时,那种激动的感觉真是万分难忘。”队长田宇渊认为大家的付出都超过以往,“这次大赛跨度很长,每一个环节之间都有很长的时间去准备,所以竞争难度也增加不少,我们付出的精力和准备的充分程度也是历届比赛所没有的。”

与往届相比,本届大赛不仅周期延长,赛程也做了一些调整,如答辩环节被放在最先,这就意味着100多个团队要一起参加答辩,除了考验答辩水平,作品硬实力是能否突围的重要标准。

红星闪闪小分队参赛的作品是“一种应用于心电监测的超低功耗功率管理及高性能生物信号仪表放大器系统”。该作品不仅实现了在超宽负载下仍具有高效率的nW级超低静态功耗DC-DC降压型转换器,有效地延长了系统电池的使用寿命,还实现了具有快速恢复和恒定带宽特性的生物信号仪表放大器,有效防止了低频信号的损失。

对于这个作品,团队从立项开始就“精雕细琢”。田宇渊表示:“这个项目从3年前就开始立项了,我的研究方向是脑机接口的生物信号放大,黄学长的研究方向是超低功耗的功率管理,看到国内的心血管患病人数和死亡率极高,因此需要相关的便携式心电监测设备来预防相关疾病,因此想到这两个方向结合起来。”

团队成员都认为刘帘曦教授的指导是方案成型的重要因素。“他在小组会上让我们了解各自的研究方向,然后让大家碰撞出灵感,进而指导我们把研究方向进行交叉融合,最终形成这次的作品。”田宇渊说。

大方向确定之后,接下来的挑战依然巨大。田宇渊告诉爱集微:“要让产品实现性能上的突破,还要兼顾两款芯片的联合,这不仅对队员各自的设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更考验我们团队的协作、沟通能力。”

创芯大赛的本质是团体赛,团队的配合至关重要。为此,红星闪闪小分队内部确立了明确的分工,黄文斌负责超低功耗管理系统的设计,作为答辩代表去参加所有比赛的答辩;田宇渊主要负责生物信号仪表放大器的设计,然后作为队长安排组织工作,参与答题;孙刘昭宇主要负责上机题的回答以及参赛文档的制作。三人高效有序合作,不但圆满完成了产品设计,也顺利通过大赛各个环节的考验,最终登上领奖台。

当被问到为什么用“红星闪闪”作为团队名称时,同学们说:“这个名字凸显了西电的红色根基,不仅寄托着我们在比赛中要像闪闪红星一样脱颖而出的希望,还寓意着为我国芯片事业贡献一份光和热的志向。”

 

我们一直在进步

红星闪闪小分队能够赢得第一,最大的秘诀就在于专注。“不要去刻意去寻找一个方向。”刘帘曦教授在指导过程中反复告诫队员们,“要扎扎实实地做我们自己的科研项目,提炼出其中的问题并最终解决它。”

团队确定下项目的方向时,也曾担心有“撞车”的风险,但最终把注意力放在产品本身时,这个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我们就是聚焦于产品本身,尽心尽力把性能做到最优,那么在这个方向上,我们的产品就是最好的。”黄文斌表示。

为了实现这个性能最优的目标,刘帘曦教授鼓励大家多进行思想的碰撞,“针对每个问题,每个团队成员都要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如果没有也要提出自己的建议,而方案提出之后,其他人都会围攻这个方案,不断去质疑,反复地讨论,直到获得最佳的方案。”

正是通过这种密切的交流沟通,“每个人的设计水平和对所研究领域的了解都会全面提升。”田宇渊说。

当然,参赛的收获还不限于此。黄文斌认为,大赛让个人的临场应变能力大幅提升,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团队中年纪最小的孙刘昭宇则表示,参赛让自己坚定了从事微电子事业的信心。

刘帘曦教授也看见了团队成员在表达能力方面的巨大进步,“决赛有答辩和路演的环节,对选手的自我表达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对于平常不善表达的工科学生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

“当然,对我自己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刘帘曦教授表示,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总会遇见新奇的想法,这给了自己很多新的启示。

“参赛的作品涵盖了集成电路设计的全流程,指导学生就要具备非常全面的知识,所以指导参赛对老师也有一个互相促进的作用。”刘帘曦教授补充道。

作为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刘帘曦教授已经有着连续三年指导参赛队伍荣获创“芯”之星的荣誉,但依然很谦虚地表示,通过去观摩其他队伍的作品,总能吸取到一些芯的灵感,帮助自己把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能老是沉醉在过去的成绩中,要把以前的成绩全部归零,然后继续出发。”刘帘曦教授强调。

谦虚务实,永葆好奇,这就是西电团队多年来屡获佳绩的原因。据了解,仅在本次大赛上,西电就有31支队伍入围决赛,共计斩获大奖34项,包括创“芯”之星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9项等。而从2018年创“芯”大赛创办以来,西电已连续四年荣获创“芯”之星奖杯与全国“优秀组织奖”。

 

高端人才的输送纽带

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已经举办四届,而本届大赛自2021年4月启动以来,共有来自全国101所研究生培养单位的499支队伍报名参赛,参赛学生1439人,指导教师427人,创下了历史新高。在跟随大赛一路走来的刘帘曦教授看来,本届大赛最大的变化就是参赛作品的整体水平提升很快。“从竞赛的过程来看,虽然西电仍然获得冠军,但是其他队伍的参赛水平提升很快,和我们作品已经非常接近了。”

除了各大高校的投入加大之外,国家对高校集成电路教育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增加也是大赛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2020年,我国将集成电路专业设为国家一级学科,这为更好培养集成电路全产业链覆盖人才夯实基础,进而对于构建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创芯大赛的举办正好起到了一个助推器的作用。研究生创芯大赛通过院校组织,业内多家企业参与命题。这样企业和校方的联动专业赛程设置方式,为目标专业研究生提供展示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的舞台,并通过与学界及业界嘉宾分享经验,促进了集成电路产学研融合。

创芯大赛对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的输送有两大意义,一方面可以拓宽参赛学生的视野,为其后续踏入职场提供宝贵实践探索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企业在过程中甄别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潜在人才。

田宇渊认为这项大赛对未来就业帮助很大,“大赛在业内的认可度非常高,把比赛奖项列到简历上去会特别亮眼,因此很受同学的欢迎。”而据刘帘曦教授介绍,西电首获大赛特等奖团队中的一员,已经加入了国内某顶尖企业的研发团队。

来源:集微网


西电微院抖音账号
西电微院微信公众号